战前筹备:以心为基的“温暖预演”
滨州市(惠民)红十字心理救援队全程参与了演练前的筹备工作。从梳理地震、洪涝等灾害后常见心理危机类型,到为灾区群众定制“心理急救包”(含情绪安抚手册、减压工具卡),每个细节都围绕“提前筑防”展开。每日开展2小时情景模拟训练,模拟灾后群众焦虑、恐慌等情绪反应,打磨沟通话术,坚定“用心理守护生命”的信念。演练前5天,当淄博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成员抵达,我们连夜开展跨区心理团队磨合,统一危机评估标准,为实战中快速衔接做好准备。

实战演练:6个科目的“心灵护航”
在救援现场,我们紧急为“转移群众”开展即时情绪疏导——一位模拟“失去家园”的大姐情绪激动,我们通过肢体安抚、倾听倾诉,5分钟内帮她平复情绪;建筑物坍塌搜救科目中,对“救出”3名模拟受困者后,立即进行“创伤后初步心理干预”,用简单的呼吸放松法缓解他们的紧张颤抖。心理科普宣讲环节,面对20余名失去亲人的群众开展危机干预,设立临时“心理补给站”,通过简短的正念引导,帮助群众迅速平稳情绪,疏解负面压力。让“协同聚势”不仅体现在救援行动,更渗透在心灵守护中。
参演感受:三个“触动”直抵心底
组织触动:从救援行动到心理干预,6个科目无缝衔接,军、民、政、企力量中都融入了“心理关怀”意识,让我看到国家应急体系不仅重视“生命救援”,更关注“心灵重建”;
专业触动:观摩“高空救援心理支持”时,他们仅用3分钟便与“被困者”建立信任,用精准的语言安抚稳住对方情绪,让我意识到“心理救援也需专业速度”;
精神触动:演练间隙,各队心理志愿者驻足交流,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精神在分享“如何用温暖化解创伤”的故事中,有了更鲜活的意义。
能力跃升:跨区交流的“心灵馈赠”
协同能力突破:与淄博红十字心理救援队的成员磨合中,我们优化了“跨区心理危机沟通流程”,解决了以往不同地区评估标准不一、信息传递滞后的问题;
专业技能升级:掌握了“灾后儿童心理安抚”“救援队员心理减压”等3种针对性方法,复杂场景下的心理干预效率提升40%;
预案体系完善:借鉴淄博红十字心理救援队的“寒区灾害心理干预经验”,丰富了青年与儿童的特殊心理支持方案。
下步展望:织密“心安城市”心理防护网
技能深耕:不定期开展“救援场景+心理干预”融合训练,重点攻克“大规模赈济中群体情绪疏导”等难点;
资源共享:积极参与北部协作区心理志愿者信息库,整合各地“心理急救案例”“干预工具包”,实现跨区心理资源快速调度;
科普延伸:将演练中的心理干预案例转化为群众易懂的“应急心理指南”,配合市红十字会走进社区、学校,教大家“灾害中如何自我情绪调节”。